作者:張繼高
出版社:九歌文庫(401-450)
出版日期:台灣
必須贏的人
按我瀏覽更多相關資訊

B>張繼高先生以新聞人、音樂人、文化人的淵博知識和學養,用精簡靈活、魅力十足的文字,近三十年來,在各報刊談深入的、獨特的問題,無不切中肯棨,深受各界人士重視和喜愛,往往互相走告,影印傳閱。因他堅守三不主義中「不出書」原則(按:另兩不為不教書,不上電視),致千千萬萬愛書人不得不剪貼他的文章品嘗、咀嚼和保存。

?剪稿十年方成書??蔡文甫?

出版因緣?

我也是眾多剪貼張先生作品的讀者之一。因工作變易,由亟思刊登張先生文章的編者,再進而為積極爭取印行張先生文章的出版者,剪貼工作從未中輟。

張先生惜墨如金,作品極少發表。直至民國七十三年在聯合副刊撰《未名集》專欄,有固定見報時間,對喜愛張先生作品的出版者而言,真是喜出望外;不久後即將所剪作品統合、整理,編成書稿。

五年前一次文友餐敘中,呈閱剪貼簿(已故文友王大空兄也在座,事先他曾應允代為說項);但張先生迅予收下,斷然否決;剪貼簿從此沒有下文。

但剪貼工作並未停止。除剪貼張先生作品成為貫徹出版初衷外,還基於下列多種因素:

一、文字嚴謹的評論作家齊邦媛教授說,請轉告張先生:不要再讓我們讀剪報了。

二、住在花蓮的詩人、譯作家陳黎,已由多家出版社出版過好幾部書;但曾想籌款自費出版張先生著作(陳黎可能不知張先生的「三不」原則,以為一般出版社無目光無魄力。實際上除「九歌」外,另有多家出版社參加爭取行列;甚至有剪報更多的出版公司也在竭力敦促張先生出書)。

三、住在台南經營電子工廠的四十多年老友,每次晤面即問:「為何不出版吳心柳的書?」(在聯副發表《未名集》時張先生用筆名吳心柳。)

四、坐公司經理部同事便車去張府,同事便問:「是不是去拿吳心柳先生的書稿?」

五、在榮總的八樓做體檢,正逢張先生在六樓治療肺癌。乘隙去探視張先生時,不少醫師、護士問:「九歌為什麼不出張先生的書?」

?…………

?…………

各階層讀者如此渴慕張先生作品。忝為出版人,一直認為出版不好的書戕害社會和讀者,是不負責任的行為;如有好書不爭取出版給廣大讀友閱讀,乃是出版者「失職」。所以繼續剪報,除聯副《未名集》外,另包括《音樂與音響》、《新聞鏡》、《皇冠》及中國時報、中華日報等報刊。更頻頻向張先生進諫改變不出書原則。當然,這期間有不少喜讀張先生作品的文友,參加遊說活動;特別是官麗嘉、楊小雲、郜瑩、李宜涯女士等,多次從傍協助鼓吹。之後,我們主動地把積存的剪報編成這本《必須贏的人》請他過目。歷時十年有餘,終獲張先生勉強同意,但他堅持不介入書的作業流程,包括書名的確定、內容的取捨以及編排順序、封面設計等等概由九歌處理;甚至連內文加注、補充及作者最後清校都免了。

特別要說明的是:這僅是個人閱讀不廣的剪報資料,而且其中部份被張先生沒收並未發還-----儘管這不是作者自選的精品,但內容篇章涵泳極廣,涉及的層面和問題,深入且普遍,既可增廣見聞,更能拓寬思維領域;而在他濃度高、條理清的如椽大筆下,感性的抒情論理,前瞻性的宏觀微視,確有助於我們對精緻生活的追求和人生價值的判斷。

《必須贏的人》全書精神,是針對目前科技掛帥、經濟萬能的後現代文化「對人的無禮、對法的無視、對知識的冷淡、對道德的敷衍、對精緻的粗糙……」作低調的呼籲、吶喊,幅射及人文的、哲思的、音樂的、傳播媒體等範疇。我們以文學的心靈、虔誠的態度來鑑賞、消化吸收,定可獲得深度的共鳴;進而能以廣闊的胸襟來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,這才不辜負張先生深思熟慮的文字與心血結晶。

href="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holyfree/">*以上商品說明取材於博客來網路書店, 應以博客來網路書店內容為準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文學作品
    全站熱搜

    myshop1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